中国粉体网讯 药物分子在晶格内不同的空间排列和构象,导致药物晶型存在显著差异。药物的晶型差异可影响其溶解度、溶出速率、吸湿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理化性质或特性,以及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等性质。随着晶体工程学的发展,研究发现药物晶体结构可在不改变药物分子结构的前提下,优化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其生物性能。根据结晶药物分子构象、分子排列和组分种类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多晶型、共晶型、无定形、共无定形和纳米晶体等固体形态。
多晶型
多晶型是指具有恒定的化学成分,且能够存在于多个晶体结构中的晶体,是制药工业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药物多晶型产生的原因主要为药物分子的排列不同、分子构象不同及结晶水、晶体溶剂的介入等。一般认为药物多晶型包括构象多晶型、构型多晶型、色多晶型和假多晶型4种类型。这种内部结构的差异会导致不同晶型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溶出速度、密度、熔点和硬度等,以及特定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可加工性(粉体流动性、压缩性、吸湿性等),同时药物多晶型对药物的生物药剂学性质也有影响,包括生物利用度、疗效、生物活性、不良反应和生物降解性等。
共晶型
药物共晶是指活性药物成分(API)和共晶形成物在氢键或其他非共价键的作用下形成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新型共结晶物。近年来,通过药物共晶的方法可在不改变API分子间共价键的情况下,使药物达到改善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作用(如溶解度、溶出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等)。共晶的形成为无定形或难结晶的API转变为易处理、稳定的固体结晶提供了空间。
无定形/共无定形
无定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晶型状态,无定形在热力学上属于亚稳态,易转化为较稳定的晶型。与晶型药物不同,无定形药物由于分子缺乏长程有序,在分子水平上其物理结构更加无序,增加了吉布斯(Gibbs)自由能,降低了溶解过程中所需的晶格能。因此,无定形药物比晶型药物具有更高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基于无定形药物不稳定性的缺点及共晶药物的原理,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药物固体形态即共无定形。共无定形是一种单相无定形二元体系,既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又能改善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率;同时可将两种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提高其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根据组成成分的不同,可将共无定形药物分为两类:①API-药用辅料共无定形;②API1-API2共无定形(API1为活性药物成分,API2为与活性药物成分具有协同药理作用或联合用药活性药物成分)。
纳米晶体
纳米晶体是在高强度机械力作用下使药物粒径由微米级别减小至纳米级别,并在少量稳定剂的作用下形成纳米晶体颗粒,药物颗粒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使药物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制剂的特殊理化性质,如可显著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溶解度及溶出速度,因其具有极大的表面积,可增强与生物膜之间的黏附性,延长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目前,纳米晶体在许多给药系统中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如口服给药系统、静脉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和靶向给药系统。
参考来源:
陈颖翀, 周伟成等.基于药物晶型结构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理化特性与功效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2025-08-11
2025-08-08
2025-08-07
2025-08-05
2025-08-04
2025-07-29
2025-07-25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