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医药粉体技术创新,赋能新型给药系统开发!中国粉体网以“从粉体技术,论制药工艺”为主题,于2025年3月13-14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第七届全国医药粉体制备及物性表征技术高峰论坛”。会议期间,我们邀请到与会专家、学者做客“对话”栏目,进行视频访谈。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吕志阳院长。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吕志阳院长
1、中国粉体网:吕院长,您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吕院长:目前主要针对中药单方、中药复方制剂等开展浸膏粉体的表面改性技术,以及通过粒子设计技术来改善中药粉体相关的不良问题,包括吸湿性差、结块等情况。
2、中国粉体网:吕院长,常用的中药粉体表面改性技术有哪些?
吕院长: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原本是从化学或化工当中引入的概念。目前的表面改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力化学法是通过机械力产生的强烈冲击、剪切、挤压等,使两种互不粘结也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子界面发生粘结、附着、范德华吸附或晶界重组等物理化学变化。例如将药物与药用辅料在超微粉碎条件下,实现粉体粒子粒径减小,继而形成大小粒子不同比例形成类似壳核结构的方式,实现包覆作用。另外一种是通过喷雾干燥等相关的包覆改性方式,将中药流浸膏与改性剂复合在一起,通过共喷雾方式形成类似“衣膜”的结构,从而掩盖其吸湿性、流动性等不良性质,实现表面改性。
3、中国粉体网:吕院长,如何通过表面改性技术解决中药粉体的吸湿性和结块问题?
吕院长:针对中药粉体吸湿性、结块问题,目前我们也在做相关的研究工作。中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复方成分复杂,里面很多成分比如多糖、生物碱类等更易吸湿、黏附,我们主要通过工艺拆分的方式将制药工艺,例如药典标准工艺,不同的工艺流程进行拆分,从中尝试寻找影响药物相关性能最关键的组分,进而针对这种组分采用刚才说的方法,比如表面包覆技术改性、机械分散改性的方式来加以改善,进行局部的调整,最后通过这种方式跟中药全方对比,从而优化出相对明确的改性工艺,提升药物制剂性能。
4、中国粉体网:吕院长,在中药浸膏粉表面改性研究中,如何评估其改性前后的性能差异?
吕院长:中药浸膏粉体改性的评价,其实首先要关注的是中药粉体本身的性质,通常测定提取物浸膏粉的吸湿率、含水量、振实密度、休止角、松密度、粒径分布范围、比表面积等,这些浸膏粉物理指标是通过粉体可以测定或计算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常见的十多项粉体学指标,通过测定之后再将其转换成制剂学相关的指标,比如均一性、可压性、稳定性、流动性、堆积性等。这样的评价实现了从微观粉体到整体的评价,能科学预测表面改性效果,明确不同改性剂及改性工艺的合理性,利于后续以中药浸膏粉为中间体的中药固体制剂的研发。
第二个评估方式即粉体的材料表征,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方式分析改性之后粉体表面的情况,比如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甘露醇等辅料,这些辅料在中药浸膏粉表面的多少等决定了改性的效果,通过材料学的性质来改善粉体学的性质,最终得到一个相对优良的工艺。另外,我们也在考虑,通过实验来扩充数据库,建立一个相对应的数学模型,来预测中药浸膏粉表面改性效果和制剂工艺优化。
5、中国粉体网:吕院长,您认为目前中药创新药的研发需要突破哪些技术性难题?
吕院长:众所周知,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体系,在这样的认知思维下,面临一个突出的矛盾:传统中药的复杂体系和现代药物质量控制的精密化体系。如何实现中药类似西药有效复方成分的质量控制,虽然前期有中药粉体指纹物理图谱,但是现在发现靠这些手段还不足以满足我们相关的要求。如何通过中药粉体的研究,比如通过中药浸膏粉的粉体学参数等做一个中间控制指标来更好地实现最终产品的控制。这是跟中药粉体密切相关的一个技术难题。第二个难题,中药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药效物质基础难以明确、复杂体系下关键成分能否起到支撑药效的作用,这一点也值得深入研究。还有,在创新药背景下,中药适应现代化病症的能力可能相对薄弱一些。所以,从新药获批的角度分析,中药新药研发跟化药相比,中药还是相对略少、相对欠缺的。
中国粉体网:非常感谢吕院长!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3
2025-04-02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