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任何药物在供给临床使用前,都不能直接应用于患者,必须制备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不同给药形式,才能充分发挥药效,这种形式称为药物的剂型。
一种药物制成何种剂型主要由药物的性质、医疗需要及应用、保管与运输等方面的要求决定。优良的剂型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患者使用方便,易于接受,不仅药物用量准确,同时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有时还可减少毒副作用,也便于药物的贮存、运输和携带。
药物剂型的发展可以从定形状-定规格-定药效-定系统这几个阶段来划分。最初的制剂定型可能以物象为基础,仿形剂型最多,如大豆、小豆、饼、糕等,也就是第一代的膏、丹、丸、散等。药物制剂加工仅仅局限于医生、病人和民间的个体摸索。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制药和用药经验:制剂加工方法近50种,制剂辅料200多种,加工器具约90种,制剂剂型近130种,其中许多剂型在继承中遗漏,仅约30种仍在延用。
到了19世纪,随着西方科学和工业技术蓬勃发展,制剂加工从医生诊所小作坊走进工业大厂房。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橡胶硬胶剂等必须机械加工的制剂相继问世,标志着药物剂型发展到了新时期。
60-80年代高分子材料、生物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微米技术等科学中的发现及其应用,大大拓宽了剂型的设计思路,使剂型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临床应用进入了系统化、科学化,诞生了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其内容主要包括速度性和方向性控释给药系统。
80年代后,随着现代给药系统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以及纳米技术的出现,衍生出一门新的学科——纳米给药系统,对药物剂型的技术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特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或工艺,将药物的有效分子成分“纳米化”,从而使药物分子更容易通过黏膜、血液或其他方式被人体细胞吸收利用。与片剂、胶囊或静脉滴注等传统给药系统相比,纳米给药系统可以增强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给药剂量和患者服用次数,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由于纳米颗粒的微小粒径可以通过人体特殊的生物屏障,还可产生特定的靶向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盛山. "药物新剂型发展概况." 广东药学 13.004(2003):29-31.
[2] 陈幼芳, 温成平, and 邵奇. "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5(2010):310-312.
[3] 刘婵娟, 尹迎松, and 陈四平.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承德医学院学报 28.1(2011):3.
[4] 戴雅芳. "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医学信息 23.5(2010):1.
[5] 孙黎, and 王翀. "药物新剂型的进展概况." 安徽医学31.011(2010):1387-1388.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2025-01-21
2025-01-17
2025-01-10
2025-01-08
2025-01-06
2024-12-30
2024-12-26
2024-12-25